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落雨的小鎮-太平





Taiping(太平市)為霹靂州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檳城與怡保之間,距離兩大城市各1小時車程,為霹靂州舊首府,開埠至近已有129年歷史。 在太平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嶺南式廟宇,名叫嶺南古廟,座落於太平監獄正對面。此廟建於1883年(光緒九年),由增城客家人領導的海山黨所建,主要的創建者便是甲必丹鄭景貴。
早在19世紀中期,太平(當時稱吉輦包Klian Pauh)附近發現了錫礦,於是吸引了大批檳城華人實業家前來投資開採,其中為數最多的就是由鄭景貴領導的海山黨,另外在距離太平不遠處的甘文丁礦區,則由蘇亞昌管理的義興黨據有。由於兩個主要礦區距離相當接近,因此在錫礦業發展不久後,兩大黨派便陸續起了一些糾紛,其中分別於1862年、1872年及1874年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造成人命傷亡,此乃歷史中有名的“拉律戰爭”。後來由於區域不安定,造成該地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再加上霹靂州馬來王權鬥爭,使得英國人有機可乘。1874年,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erk)以平定戰亂為名,號召兩派人馬在邦咯島簽訂協議,史稱“邦咯條約”,終止了拉律地區的紛爭。這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歷史,而“太平”也因此得名。在邦咯條約簽訂之後,英國人便派遣參政司進駐馬來土邦,美其名為參政,實乃擴大其殖民地版圖。在邦咯條約簽訂之後,明顯的得益者是屬於鄭景貴領導的海山黨,該黨在戰後繼續保留在太平開採錫礦的權力;至於義興則在此地逐漸處於弱勢,後來便轉移陣地至雪蘭莪了。


因此,1874年以後的太平在英殖民政府成立後,華人勢力方面仍是屬於鄭景貴的天下。鄭景貴後來在太平的建設,功勞就有如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一樣,無論在參與英政府規劃的市區建設,或是帶領華人籌設組織、建廟等,都有相當積極的表現。在邦咯條約簽訂後,太平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個以中文命名的城市,同時亦為霹靂州最早設立的城市。霹靂州政府接受了英國官員參政,同時原Kelian Pauh酋長Ngah Ibrahim委託T.C.S.Speedy在當地設立警政系統以及制定地方法律,兩幫派之華人領袖分別與英國人簽訂條約,確立開採礦區同時保證不再發生械鬥事件。因此在改名後,太平果然如其名字,城市迅速發展,基本設施跟治安獲得完全的改善。在爾後數年,約有5000人陸續遷入,太平市區街屋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而政府機關在Speedy的管理下開始設立警察局,監獄以及法院等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