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玻璃謎城


尋找玻璃城
06年5月下旬,曾於1976年當泥機工人的黃紀盛,領著沙威的劉少基及劉順強,來到離古來市區約
15公里的沙翁河上游,尋找於當年因開拓古來通東南鎮的路段時,遷移並集中排列在沙翁河旁的墓群百年古墓.穿過數百呎的叢林與茂密的樹林,來到一片被荒置的油棕園的小山坡上,始終沒發現任何墓碑的蹤影.在幾乎放棄尋找的念頭下,劉少基被樹滕絆著,然後用手撥開了樹滕與雜草,百年清代墓群就在我們眼前. 這些被發現已逾百年歷史的古墓群,相信是本區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墓碑。
這些立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墓碑共有17個,其中15個被安置在一起,另2個獨立於在附近;約有9個墓碑的碑文可辨認,其餘7個則已風化,字跡模糊不可辨。
根據墓碑上的記載,立碑年份分別是光緒13年(即公元1887年)、辛丑年(1901年)、庚子年(1900年)、丙申年(1896年)、已亥年(1899),亡者姓氏分別有佘、黃、王、陳、許及李等,其中以光緒13年的墓石最久,達119年。碑文所誌:“先人原自潮邑、澄吧、饒邑或海邑,這些地區皆屬潮洲,這意味著在119年前,已經有來自中國的潮州人遠赴重洋到玻璃城拓荒。
古墓群的由來
1976年間黃紀盛參與開拓古來通東南鎮道路的開發, 在築建過程時,因為東南鎮路段屬沼澤區,須從其他地段挖泥填土,便從沙翁河(sg. sayong)附近的山丘著手。
當時視察這一地段時,發現這座較平地高起30尺的山丘其實是一座墓場,但鑒於公共工程局下令使用有關地段的土地,當時的承包商(黃紀勝的老板由於是河婆人)便以傳統的方式,將所挖出來且較完整碑石集排列在沙翁河旁,也就是該墓場旁.
完整的墓碑共有15個中間加上的‘福德山人總墓’16個墓碑排成一列,每天開工前去上香.在挖土的過程,除了挖掘到並安置這些墓碑外,也挖出許多的棺材板,這些棺材板較後者用羅里運載到路旁丟棄才正式展開挖泥工作. 早期有人種鴉片 ?根據有關地段的現任地主沙南(25歲)表示,有關土地是他的父親向政府申請,並獲得政府發出地契。他說,根據其先祖口傳,早期附近地區有人種植“鴉片”,他們在收成後以河運方式將鴉片運到其他地區。沙南披露,曾經在房內看見面,用來煮鴉片的大鍋。他表示,該區除了並排的福德總墓外,也有一座屬於“大哥”的墓碑,他們基於馬來民族的風俗,就算在開拓有關地段種植油棕時,也一直讓這一地段保留空曠。
玻璃城?黎保城港?
1970年,鉆研東南亞歷史的許云樵柔佛華人拓殖史文搞中有記錄柔佛州港主制度,其中在拉央拉央有潮藉人港主陳敬堂開闢的德華興港與黎保城港.
另外柔州檔案局的歷史資料,離開古來15公里接近拉央拉央處的柔佛河上游(沙翁聯邦發展墾殖區),為19世紀末港主開闢種植甘蜜與胡椒的(POLISHENG),港主為陳敬堂.

此外1992年由新馬僑友會編《馬來亞人民抗日鬥爭史料選輯》中,作者吳平浪在<柔南天吉港南路對日軍的狙擊戰>對於玻璃城有著如此的細述:“1944年的玻璃城,是人民抗日軍第4獨立隊第12中隊的搖籃,屬柔佛州古來轄地,四面原始森林環抱,23間店鋪以及少許民房點綴在數百英畝的橡膠園之中。文中提到:相傳這裡居民們的先輩,都是賣身來墾植橡膠和伐木的苦力,被稱為‘烏浪武吉’(馬來語,即山林的人)。地理位置猶如世外桃園,進得山來插翼難飛出,僅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南走古來,北伸天吉港,山路迢迢,又有河流芭洋險隘,所以被稱譽為‘城’。”

2002年,我們隨同曾於日本手逃難到玻璃城及60-70年開芭的老者進入河更上游探究,在河口發現損毀的碼頭,一間相信是早期該處居民所奉祀已經破陋的洪仙大帝廟.不遠處則發現一座規模極大的潮州藉的墳墓,墓碑設立於民國37年,證明了30-40年代此處確實有散村於此.
後來,翻閱了早期柔州地圖,確認該地為POLISHENG.同時問詢了今年高齡98歲住在沙威新村,曾於1940年從士年納進入玻璃城的李頗及多位老古來,最終佐證了在1930-80年間古來人口中的玻璃城.因此認定是翻譯的出錯,黎保城港就是玻璃城.

港主陳敬堂
陳敬堂(號裕添,潮安縣人),生於元前1864年,卒於1941年,享壽八十有五。陳敬堂除了開闢古來玻璃城外,同時也開闢德華興港(即今之拉央拉央)。
從所尋獲的最古老的墓石(1887年)來推測,1887年陳敬堂只有23歲,這或許意味著如過此古墓群確實為早年的被許云樵譯為梨保城港的港腳,實際上是由其父陳德盛所開拓。據記載,陳德盛是開闢德興港(即哥打丁宜)的港主.
古墓搬與不搬的問題
自星洲日報大柔佛刊登古來發現玻璃城舊址清代墓碑,該如何保存與安置墓碑成了古來民眾的話題.當時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兼古來國會議員拿督林時清曾表示將與文化,藝術與文物部聯系,以期妥善處理百年墓碑,他也建議將墓碑移置中華義山或富貴山莊,使其能永久保留與管理,方便後人考古或查證歷史.

然而反對墓碑搬遷者表示遷移將破壞原有的歷史價值,它見證了玻璃城的地方發展史,縮影了南來開芭與抗戰的歷史,作為本區華裔的古蹟,它有存在的意義和特性,被遷移的墓碑無論建得如何富麗,都淪為表面,而無法體現墓碑存在原地的真正價值.
贊成者則表示,由於墓碑處於私人地且已經荒置,15個墓碑的骨灰也因當年挖掘時被安置他處,墓碑隨時都會因翻種或其他的可能而被破壞,加上墓碑沒有後人妥善管理,平時又鮮少人煙,與其讓其無人管理下安置原處,不如遷移永久保存且方便管理.
攸關墓碑的遷移牽涉甚廣,在請教歷史學家意見後,集思廣益商討如何安置墓碑方有了定奪,最終搬遷至古來富貴山莊.

沒有留言: